CSS权威指南学习笔记4

2020-06-02

弹性盒布局

弹性盒布局是一种文档流布局方式,与常规文档流相比有更强大的布局能力。

弹性盒布局在实现多栏布局、纵向居中等布局场景时特别有效。

弹性容器

弹性盒模型依赖父子关系。在元素上声明display: flexdisplay: inline-flex便可以激活弹性盒布局。这个元素随之成为弹性容器,为其子元素生成弹性格式化上下文,前一个声明的所有直接子元素会生成为块级框,后一个会生成行内块级框。

有一些属性可以作用与弹性容器上:

flex-direction

flex-direction: row | row-reverse | column | column-reverse

flex-direction属性指定弹性容器中如何摆放弹性元素,即定义弹性容器的主轴

主轴方向默认是row,值与语言书写方向一致。

关于此属性可以查看:codepen

flex-wrap

flex-wrap: nowrap | wrap | wrap-reverse

flex-wrap属性解决的是当弹性容器一行放不下所有元素的情况应该如何表现。

默认为nowrap,弹性容器将不换行,允许内容“溢出”。wrap和wrap-reverse即允许换行,区别是向前换行还是向后换行

简写属性flex-flow可以一起定义上述两弹性容器属性:

flex-flow: flex-direction || flex-wrap

两轴

弹性盒模型的布局围绕两轴展开:主轴main axis和垂直轴cross axis。元素是先在主轴方向上分布,再在垂直轴方向上分布,就像书写顺序一样。在从左至右书写模式下默认主轴的方向是横向从左至右,纵轴为纵向从上到下

main axis

cross axis

前文提到可以使用flex-direction属性定义主轴方向,那如何定义垂直轴方向呢?垂直轴方向一定是垂直于主轴,而使用flex-wrap本质上就是设置垂直轴方向。

justify-content

在默认行为中,如果弹性元素不能填满整个容器,弹性元素将统一向主轴起边靠紧。对弹性容器应用属性justify-content可以覆盖默认行为:

justify-content:normal | <content-distribution> | <overflow-position>? [ <content-position> | left | right ]
where 
<content-distribution> = space-between | space-around | space-evenly | stretch
<overflow-position> = unsafe | safe
<content-position> = center | start | end | flex-start | flex-end

例如:center可以使元素居中排列,主要值的效果可以看我写的这个codepen实例。

align-items

控制弹性容器内每个元素对垂直轴上对齐方式进行配置的属性是align-items,即元素垂直对齐方式。该属性较简单,一共就以下几种可选值:

align-items: flex-start | flex-end | center | baseline | stretch
  • stretch:默认属性,将元素拉伸为于该行最高/宽的元素高度。如果元素已设置了高度不允许拉伸,则会相对垂直轴起边对齐
  • flex-start:相对垂直轴起边对齐
  • flex-end:相对垂直轴终边对齐
  • baseline:相对基线对齐
  • center:相对中线对齐

单个弹性元素上使用align-self属性可以覆盖弹性和容器设置的align-items属性:

align-self: flex-start | flex-end | center | baseline | stretch

align-content

控制弹性容器内垂直轴方向上弹性元素行对垂直轴对齐方式进行配置的属性是align-content,其属性可选取值与align-items相同。从定义上可以看出align-content和align-items最大的区别就是前者应用到每行,后者应用到每一个元素

可以查看我写的这个codepen。注意到每个弹性容器中第二个弹性元素的高度被设置了行内样式,导致高度变高。虽然两个弹性盒中的两行元素都对弹性盒居中对齐,但使用align-items:center的元素还该元素对该行对齐,而使用align-items的元素并没有这样的行为:

image-20200603154914793

弹性元素

前文提到,弹性容器内的直接子元素称为弹性元素。有一些属性是弹性元素专用的。

弹性元素相对于普通文档流元素也有一些不同的特性:

  • 浮动float和清除浮动clear属性不生效
  • 不发生外边距折叠
  • min-wigth默认为auto,当不允许换行时元素将自动缩减宽度

简写属性flex,以及构成它的flex-grow、flex-shrink、flex-basis用于控制弹性元素的弹性行为。

flex: [<flex-grow> <flex-shrink>? || <flex-basis>] | none

规范推荐使用flex属性去定义弹性元素的弹性行为,而不使用子属性。

flex-grow

flex-grow属性控制当有多余空间时是否允许弹性元素增大。该属性始终是一个非负数数字,如果有多余的空间,将会按flex-grow的比例分配个各个弹性元素。只适用于未显式设置宽度的弹性元素。如果值为0,则不表现弹性。

flex-shrink

flex-shrink属性控制当元素溢出时是否允许弹性元素缩减尺寸。该属性始终是一个非负数数字,如果有弹性元素溢出,将会按flex-shrink的比例将个元素尺寸缩减。只适用于未显式设置宽度的弹性元素。如果值为0,则不表现弹性。

flex-basis

flex的第三个属性flex-basis是定义弹性元素的默认或初始尺寸。这个属性和width、min-width等强制声明宽度(最大最小宽度)的属性相比,可以使得弹性元素在设置默认宽度的前提下用有弹性

弹性元素与响应式布局

flex-grow属性和flex-shrink属性使得弹性元素能够响应不同的宽度做出行为,常用于响应式布局中,而无需使用媒体查询。

如我写的这个实例:codepen,这是一个典型的2行3栏布局。中间的文章article部分会随着浏览器宽度缩放。

order

order属性可以控制弹性元素的实际显示顺序。

order: <interger>

该属性较为简单,值越大的元素显示顺序越前,值越小的元素显示越后。

栅格布局

栅格布局是一类更加普适的布局系统。在栅格布局没有在CSS中出现之前,很多第三方CSS框架和工具都实现了栅格。某种意义上来说,栅格真的是广大CSS开发者翘首以盼的系统了。

栅格容器

使用栅格布局的第一步即是创建栅格容器。与弹性容器类似,栅格容器内的直接子元素(包括匿名元素)称为栅格元素。

display: grid | inline-grid

前一种声明创建的栅格元素是块级元素,后一种声明创建的栅格元素是行内块状元素

栅格容器有以下特征:

  • 栅格不会与浮动元素重合,类似设置了clear: both的情况
  • 外边距不会把相邻栅格元素推开,而是作用到栅格中,所以也不存在外边距折叠
  • 不接受::first-line::first-letter等伪元素
  • 栅格元素不能设置浮动属性
  • vertical-align对栅格布局不生效(但可以被继承到栅格元素内部)

栅格布局中重要的组件和定义包括:

  • 栅格线:分隔栅格单元的线
  • 栅格轨道:两条栅格线之间的整个区域
  • 栅格单元:四条栅格先限定的一块区域,内部没有被其他栅格线贯穿
  • 栅格区域:由相邻多个栅格单元组成的组成的区域

放置栅格线

从前面的定义可以看出,栅格线是组成栅格布局的基础。放置栅格线则是在栅格布局中最重要的一件事。

定义栅格模板

属性grid-template-rows和属性grid-template-colums可以定义栅格模板,或称显式网格(explicit gird)。两属性语法相同,只是一个作用在横向,一个作用在纵向。

grid-template-rows: none | <track-list> | <auto-track-list>

最简单的语法是定义位置[名称]的列表,如下:

grid-template-columns: [start col-a] 200px [col-b] 50% 100px

该例子会放置4条栅格线,位置为0,200px,200px+50%,200px+50%+100px。其中第一条栅格线有两个名字start col-a,第二条有一个名字col-b,第三条和第四条栅格线妹有名字。尽管妹有名字,可以通过序号来索引这两条栅格线。这里用到的单位都是绝对单位,百分比表示相对于栅格容器的宽度/高度。

栅格线的定义允许超出栅格容器本身宽度/高度。虽然这个行为常常是我们不想要的。使用minmax()函数可以定义一个区间,栅格布局会自动选取该区间内的一个值来使得栅格刚好填满,避免栅格线溢出栅格容器。例如:

 grid-template-columns: minmax(max-content, 300px) minmax(200px, 1fr) 150px;

除了使用绝对单位,我们还可以使用弹性单位定义栅格线。单位fr可以用来以栅格轨道长度比例放置栅格线。

grid-template-columns: 3fr 2fr 1fr

该声明将会放置4条栅格线,位置为0,容器宽度的3/6,容器宽度的5/6,容器宽度的100%。除了用来做比例放置,还可以用来做n-1块宽度固定,1块宽度弹性的布局。

关于此,我写了一个codepen可以做一些实验(比如调整浏览器宽度来看看弹性变化)。

另一个弹性定义栅格线的方法是使用关键字max-content和min-content,称为根据内容设定轨道尺寸。这是一种很少见的特性,在CSS中,我们通常都是让内容去适应容器而非相反。min-content意为该栅格轨道大小为占据能够显示内容的最小宽度(高度);max-content意味该栅格轨尽可能做大,防止内容换行。

还有一个根据内容适配轨道尺寸的函数是fit-content,其表达式为:

fit-content(arg) = min(max-content, max(min-content, arg))

表达式意思很明确,但其意义不太好理解。考虑arg为小于min-content的情况,fit-content可以退化成minmax(min-content, max-content),这个区间的上界妹有意义,所以只有下界有意义,相当于一种更加灵活的内容适应:在保证内容能够放下的情况下自动调整宽度。当arg为大于min-content的情况,fit-content可以退化称minmax(arg, max-content),我们提供的arg替代了元素本身的min-content值。在本节的codepen中也有演示。

创建栅格线很多的情况下一条一条手写很痛苦,可以使用repeat()来创建重复的栅格线定义。

grid-template-columns: repeat(3, 2em, 1fr, 1fr)

第一个纯数字表示重复次数,后面可以接任意数量的参数,表示每次重复创建的栅格线位置。该示例创建了10条栅格线。也可以将重复次数的纯数字换位关键字auto-fill,表示要一直重复该模式直到栅格容器填满。

grid-template-columns: repeat(auto-fill, 2em, 1fr, 1fr)

绘制栅格区域

相比放置栅格线非常数学的方法,我们可以用更加视觉的方法去放置栅格线:

grid-template-area:
"header header header"
"left content right"
"footer footer footer"

就可以绘制出一个相应的栅格区域:

image-20200604205320702

绘制出的栅格区域必须是矩形。绘制栅格区域将会隐式创建栅格线别名,例如header区域左边和上边栅格线会创建别名header-start,右边和下边栅格线会创建一个别名header-end。创建的别名将会在附加元素到栅格线时有用处。

附加元素到栅格区域内

之前我们放置了栅格线,也绘制了栅格区域,接下来我们就可以往栅格区域内附加元素啦。除了根据顺序依次附加元素到栅格内,我们也可以指定元素到某一个栅格或栅格区域。

行线和列线

在栅格元素上声明grid-row(grid-column)属性可以用来简单的把元素按照栅格线按照行线(列线)附加到某个栅格区域内。

行线可以使用数字,代表第几条行线;也可以使用行线的别名;也可以引用栅格区域。引用栅格区域将会自动添加-start或-end后缀来找到栅格线,这就是前文说的绘制栅格区域时创建栅格线别名的用处。

.one {
    grid-row: 2 / 4;
    gird-column: 2 / 4;

该例子非常简单,将会绘制出一个矩形,左上角(2,2),右上角(4,2),右下角(4,4)。

使用span后加数字表示占用多少栅格,所以上例也可以写成

.one {
    grid-row: 2 / span 2;
    gird-column: 2 / span 2;
}

-1是有意义的行索引,表示最后(最下)一行。列类似。

其实grid-row(grid-column)属性是 grid-row-start 和 grid-row-end( grid-column-start 和 grid-column-end )的缩写,但一般不使用子属性来定义,看起来太难看了。

不带第二个值将会使得第二个值为auto,当引用的是名称时,auto是相同的名称引用。当引用栅格区域时,因为浏览器会自动添加后缀,所以两个值就代表着该区域的-start和-end。这样写起来比较简单。

隐式栅格

当元素占用了显式栅格(由栅格模板定义的栅格)之后还不足以放下元素,浏览器会创建隐式栅格以放下元素。自动增加的栅格轨道尺寸是为了放下元素所需的最小尺寸。很明显这是一个边界问题,具体机制本文不细致提及。

附加到区域

如果需求是附加到栅格区域内,将可以使用一种更简单的属性grid-area,直接指定栅格区域即可。

div.footer {
    gird-area: footer;
}
栅格流

刚才我们讨论的是显式附加元素到栅格和栅格区域内。在栅格容器内的元素也可以不显示指定,让其自动进入栅格排列中,称位栅格流。栅格流有两种模式:行优先和列优先。

grid-auto-flow: [row | column] || dense

很好理解,可以看这个例子

在栅格流中,也可以使用跨多个栅格的栅格区域,诀窍是将grid-row和gird-column第一个值设置为auto:

grid-row: auto / span 2

设置为auto使得栅格元素进入栅格流中排列,而span 2说明该元素占用跨度为2的栅格区域。

栅格元素具有跨度会导致栅格容器可能填不满。添加dense可以使得栅格元素的排列不再严格按照行优先或列优先,而是在行优先或列优先的基础上尽量填满栅格容器。

简写属性grid

grid是一个集大成的简写属性,其正规语法是:

grid: <'grid-template'> | <'grid-template-rows'> / [ auto-flow && dense? ] <'grid-auto-columns'>? | [ auto-flow && dense? ] <'grid-auto-rows'>? / <'grid-template-columns'>

因为集成了很多前面讲的属性,看起来很乱,据一些例子:

grid: repeat(3, [line1 line2 line3] 200px) / auto-flow 300px;
grid: [line1] minmax(20em, max-content) / auto-flow dense 40%;

确实是非常复杂,可能看半天都可能百思不得其解,只能多看看实例了。我感觉简单的栅格用用这个属性还行,复杂栅格就真的可读性很差了,没内水平还是别动这个简写属性吧。

释放栅格空间

我们先前定义的栅格元素大多挤在一起,而且我们知道外边距对于栅格元素在栅格容器中的排列是无效的。常常需求中需要将元素之间拉开距离,有多种方法可以做到这一点。

栏距

栏距由属性row-gapcolumn-gap定义,较为简单

row-gap: <length> | <percentage>

栏距有一个简写属性grid-gap

盒模型属性

我们前面提过栅格元素的外边距是作用到栅格上,而不与其他栅格内的元素产生反应。这就导致了一个特性:我们可以通过将外边距设置为auto来让栅格元素相对于栅格居中对齐(横向和纵向都可以)

当我们使用绝对定位,栅格区域将作为定位上下文。通过绝对定位和偏移属性(如top)也可以将栅格之间的空间释放出来。

对齐栅格

和弹性布局类似,栅格布局也有一些指定对齐方式的属性。justify-*前缀的属性都是定义行内方向(横向)对齐方式,align-*前缀的属性都是定义块级方向(纵向)对齐方式。取值和值的意义也与弹性布局中的对齐方式类似:

auto | normal | stretch | <baseline-position> | <overflow-position>? <self-position>
where 
<baseline-position> = [ first | last ]? baseline
<overflow-position> = unsafe | safe
<self-position> = center | start | end | self-start | self-end | flex-start | flex-end

justify-selfalign-self在栅格元素上声明,定义该栅格元素相对于容纳自身的栅格的对齐方式。

justify-itemsalign-items在栅格容器上声明,定义该栅格容器内的所有栅格元素相对于容纳自身的栅格的对齐方式。可以理解为将justify-selfalign-self应用到栅格容器内的所有栅格元素上。

justify-contentalign-content在栅格容器上声明,定义全部栅格相对于栅格容器的对齐方式。就比较类似弹性布局中的justify-contentjustify-content,也保持了语义的一致。

分层

栅格元素是允许重叠的。在栅格元素大于栅格区域大小时就很容易发生重叠。分层的方法可以使用我们最熟悉的z-index属性。同时,order属性在栅格布局中语义变成了层次序号(弹性布局中order表示显示顺序),我们也可以使用order来排列层次。但就我的观点而言,为了可读性起见,最好不要用容易引起歧义的order,而是用大家都熟悉的z-index